后期临床阶段的分析工作应该重点关注什么?
分析工作在创新药CMC中贯穿始终,后期临床阶段的分析工作所涵盖的内容细致、较为庞杂,对于一些需要加速申报上市的项目来说,需要全面关注质量规格设立、分析方法开发及验证、稳定性研究以及基因毒性杂质研究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重点。
- 首先,质量规格设立部分工作方面需要关注:质量规格制定依据,质量规格的决策树分析,原料药历史批次分析结果,以及质量源于设计(QbD)杂质去除研究的结果。
- 再者,在分析方法开发方面则需要关注:根据确定的质量属性开发相应的分析方法,制定杂质控制策略,QbD研究,以及结构确认的工作。
- 当分析方法一旦建立,分析验证则需要关注:对API进行分析方法全验证、对RSM和中间体的分析方法验证、药典方法确认,以及对照品和杂质标化工作。
- 此外,对于稳定性研究方面需要关注:API的注册稳定性研究,RSM和中间体放置稳定性研究,以及物料在邮寄过程中的稳定性研究。
- 而在新药审评中越发重要、且被格外关注的基因毒性杂质研究需要关注:按照各国法规要求进行含有警示结构的化合物的甄别,根据QSAR和Ames研究判定杂质的毒性、设置质量控制策略,对基因毒性杂质的分析方法开发及验证,以及批次检测、并设置质量标准。
纸上得来终觉浅,好的分析工作如何具体展开,并加速新药上市?
合全药业高级主任、原料药业务后期项目工艺分析部负责人邓少胜先生以“NDA及PPQ阶段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的关注点”为主题,基于合全药业在后期临床阶段的丰富项目经验以及领先的技术能力,从上述四个角度阐述了这一阶段分析工作的关键点,并带来相关落地案例。点击观看本场直播回顾、一探究竟!

针对本期课程,我们将高频提问进行了总结整理
Q1: IND阶段的分析方法是否可以直接用于后期NDA阶段?
- 首先,IND阶段的分析方法中对杂质的研究是基于IND的申报要求及早期的工艺。NDA的要求及工艺与早期有些区别,对分析方法的要求也更高。因此分析方法需要进一步开发和验证。
- 同时,通常在早期临床阶段所进行的分析工作中,早期对异构体的要求不高,研究相对比较少。
- 再者,从方法耐用性角度来看,通常在IND阶段对RSM/API/中间体的耐用性考察无要求,而NDA阶段对耐受性要求较高,所以需要对分析方法耐用性进行进一步研究。
- 此外,ICH也指出分析方法有生命周期,早期API稳定性指示方法随着项目的推进,也会根据新的工艺及要求而进一步优化,从而解决在后续的分析方法验证/转移或测试中,有可能出现因法无法达到预期性能的问题。
Q2: 中美申报NDA时分析方法具体有什么区别?
Q3: 分析方法的QbD通常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?
目前不同公司在处理分析方法的QbD时会有差异,为了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尽可能提高效率,基于专业统计分析软件,部分相对更为复杂的分析开发(杂质较多、结构类似物和异构体多等)会使用DoE策略,对于分析开发过程复杂程度较低的则会使用OVAT策略,通常来说DoE策略会更为全面。采用正交的方式考察分析方法也存在,当然也有通过单因素的改变进行分析方法研究的策略。
不过对于分析方法的耐用性,不一定需要全面的QbD研究加以证明,只需针对一些关键参数进行研究,从而能证明分析方法的耐用性即可。
Q4: 杂质标化的要求是在什么实验条件下进行的?
根据工艺性能确认的要求,以及中检院会复核原料药分析方法的需求,一般API中的杂质需要在GMP实验条件下进行标化,起始物料和中间体方法验证及批次放行所需的杂质,可以采用研发条件下进行标化。结构确认为研发性质的工作,可以在研发实验室进行。